身心障礙,「微歧視」

邱春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許朝富/台北市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總幹事

游鯉綺/台北市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社工師

你身邊出現過這些故事嗎?

一位輪椅使用者,在外出到國家風景遊樂區時常常被路人鼓勵打氣;

一位有多年 定向行動經驗 的視障者,在家中附近的捷運站行動時總是碰到一個箭步衝上來堅持要幫他帶路的熱心民眾;

一位工作一年多的智能障礙者在完成了同事早已精熟的工作時,被旁人很誇張的方式大力稱讚。

這些故事有什麼不對勁的地方嗎?你是否曾想過,聲聲的「加油」讓輪椅使用者哭笑不得、對於被強迫協助,視障者備感無奈、還有那些「你怎麼那麼棒!」跟摸摸頭,好像把智能障礙者當成小朋友看待…在不知不覺間,其實這些都落入了「微歧視」的範疇。

微歧視(Microaggression) 一詞出自於Pierce在1970年代針對黑人遭受到的細微不平等待遇。定義中的微歧視指的是日常生活中針對某些特定族群的身份之短暫互動,可能是口語、非口語、甚至是環境;在這些有意或者無意的互動之中,傳達出敵視、輕視、負面評價或者羞辱。與多數權力運動的發展軌跡相似,微歧視一開始僅針對種族、再來延伸至性別/性傾向,近年也有幾位學者開始思考微歧視套用在身心障礙者身上的意義。

以下我們就以2015年由社團法人台北市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於2015年8月21日舉辦的「一句話惹惱障礙者大賽」所收到的投稿句子為例,參考在Keller與Galgay (2010)這兩位學者提出的障礙微歧視架構,分析一下台灣有的口語微歧視類型 。請讀者們先理解。本文中的類型名稱為了科普化有改寫、合併過,並非兩位學者原先提出的名詞;也因為聚焦在口語上,呈現的類型較集中以下七型。

類型一:你的障礙是真的嗎?

過度低估因障礙所帶來的不便,或者言詞中表達出覺得障礙的影響並非真實存在。

比方說「加油,有什麼好憂鬱的~就不要憂鬱啊~」、「這些能力不是出生就與生俱來的嗎?幹嘛要復健?」、「你不是有戴助聽器了怎麼還聽不懂?」、「你說你是專注力不足嘛,但你工作又拖延,桌面又混亂,做事沒規劃,根本是用病來做籍口嘛」這樣的句子。

類型二:哎呀可惜你-

直接將障礙當成對方生命中的遺憾或者致命傷,例如:「妳長得那麼漂亮,可惜是坐輪椅,不會走路。」或者「這麼有才華,要是眼睛看得到就好了。」

類型三:欸你這個是怎麼樣?

因為對方是障礙者,詢問過於隱私或其實不太禮貌的問題。比方說「你(妳)怎麼會變成這樣?!?!」、「你的腳會痛?有知覺喔?」,或者出於不了解,詢問障礙者「會不會傳染?!」

類型四:你看我多體貼你

不管對方是否需要,強迫障礙者接受自己的協助。當然,協助比較容易出現在非口語的行為,表現在口語中,最常見的就是「下雨天不要出來啦,危險」、「太陽這麼大,你到旁邊休息比較好」、「那我幫你買回來就好,你不用去」這類或許對於障礙者來說非必要的關心或體貼。

類型五:一樣障樣樣障

很多時候,當說話的人對障礙者需求不了解,往往會擴大解釋障礙者的需求,認定對方有一種障礙就是其他的領域也有障礙。比如「妳完全聽不到哦~~怎麼會說話啊~~」、「自閉症也會跟別人講話喔?!」這樣的句子。也有些時候不論障礙者的類別是什麼,一率視為需要他人陪伴的。像是對成年障礙者說「你一個人出門喔!?怎沒大人陪你?」,甚至有「… (直接略過我,跟陪同者對話)」這樣的情況。最大的延伸效應就是覺得障礙者沒有性需求,也不可能生兒育女的評語,例如「真厲害,坐輪椅丫也生…」。

類型六:施捨型讚美

在障礙者完成了比較基本的任務時給予太誇張的讚美,或給予不符實際情況的過度鼓勵。這種幼齡化障礙者的讚美跟鼓勵,有時會伴隨著一個障礙名人(但其實未必跟對話的對象同一個障礙類別),比如「你好勇敢,要加油喔,像那個力克·胡哲一樣厲害」。有些時候則是從健全主義出發的鼓勵,像是對長期使用輪椅的朋友說,「總有一天你一定會走路,加油!」。在投稿的句子中,則有部分視個人的宗教背景而定可能會被認為是施捨型讚美。「你是天使的化身,來幫助大家」這句話,也激起許多障礙者的反感,覺得自己為何要當天使。

類型七:次級公民

不認同障礙者的權益,認定障礙者是社會的負擔或浪費大家的時間,也預期障礙者必須對此心存感謝。這類的話語多半會帶有點挖苦的語氣,「政府真的很照顧你們殘障的,你們真的要很感謝了,知道嗎?」、「好好喔,你拿殘障證看電影、坐車都有優惠耶!哪像我還要努力工作」。甚至語帶諷刺地說「喔!有一張手冊好方便,可以上好學校還可以半票耶!我是不是打斷腿也可以加分啊?」。

看到這裡,你有驚訝的感覺嗎?微歧視因為模糊(有時候會覺得是不是聽者想太多)、不知道該如何回應、或者覺得回應也無法改變事實、回應是否會更糟糕,通常都沒有什麼處理就不了了之。正因為微歧視太常出現在日常中,大部分的人來說又都不覺得構成「歧視」,才會更加的難以處理。但是,這種不知該如何是好的情況,的確會造成心理的負面影響。

在分析這些話語的過程中,我們也討論到很多話需要考慮語氣或表情、話語的前後脈絡、以及對話者的親密程度。但其實,認知到自己的偏見、試圖跟障礙者對話,就是我們可以減少自己微歧視的第一步。

小編說明:(1)為了方便一般讀者閱讀,原文的學術性參考書目並沒有在這個頁面列出來。如果讀者需要知道書目細節,請直接聯絡本文署名的作者們。

(2)圖片出處:

CC0 1.0 Universal (CC0 1.0), Public Domain Dedication,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YC, USA

Object Details
Artist:Wenceslaus Hollar (Bohemian, Prague 1607–1677 London)
Artist: After Leonardo da Vinci (Italian, Vinci 1452–1519 Amboise)
Date:1625–1744
Medium:engraving, rejected.
Dimensions:Sheet: 3 5/8 × 6 9/16 in. (9.2 × 16.6 cm)
Classification:Prints
Credit Line:Purchase, Joseph Pulitzer Bequest, 1917
Accession Number:17.50.18-165

關於 sdstaiwan

我們是一群熱衷障礙研究與身心障礙議題的學者、社會工作者、研究生、藝術創作者、障礙權益倡議者!我們致力於障礙研究之學術發展,建立學術交流平台,並針對社會議題發言,積極尋求障礙者權利之保障。透過跨領域的研究、思考模式與觀點來豐富社會大眾對身心障礙相關議題的理解、知識。

發表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